日志详情

2.雨说 郑愁予

樊建功2022/2/26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感悟诗歌的内容,捕捉诗歌的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一些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并说一说“春雨”这一意象在中国传统诗文中有怎样的内涵。让同学们走出古诗中“春雨”的意境,步入郑愁予的《雨说》,去感受现代诗歌中“雨”的魅力。

二、资料助读:

作者介绍: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雨说》是他于1979年写成的,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他把《雨说》送给“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我们来听听他要借“雨”之口对中国儿童说些什么。

三、出示目标

    请同学们先了解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

四、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诗歌,扫清字词)

自学指导:要求学生充正确、流畅地朗读诗歌,3分钟以后展示。

学生朗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举手帮助纠正。

田圃(pǔ)           禁锢(jìngù)      留滞(zhì)   喑(yīn)哑(yǎ)   
(qiǎng)褓(bǎo)   丝缕(lǚ)      蓑(suō)衣    膏(gāo)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寒浅:初春时淡淡的余寒。
留滞:停滞,不流通。
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
喧嚷:(好些人)大声地叫或说。
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润如油膏:细腻光滑的像油,像脂肪涂抹的一样。

齐读字词两遍。

五、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诗歌,体会感情)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听老师范读,边听边揣摩情感,听后比比谁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指名学生朗读。

讨论:由学生来纠正同学朗读中存在的问题。把握诗歌轻松欢快、优美抒情的基调。

六、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诗歌,理解重点)

(一)自学指导:下面请同学们一边小声朗诵这首诗,一边思考以下问题,先整体感悟,后重点突破。利用朗读和讨论的方式进行感受和品味。时间10分钟。

(二)先学: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或研讨完成下列问题。

1、文章标题为《雨说》,请概括一下,雨“说”了哪些话。

2、读了课文,你感觉诗中的“雨”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3、找出诗中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诗行,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4、这首诗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它的运用对表达诗歌的主旨有什么好处?

5、请用诗一样的语言,在原诗的基础上描绘出一幅幅具体、生动、优美的画面。

(三)后教:

学生回答后,先由小组中程度较好的同学补充,然后教师就重点问题进行指点。

1、诗人借“雨”的形象表达了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也蕴含着:“儿童是中国的未来”这一内含。

2、(可以在雨的前面加上修饰词,例如: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雨;乐观、爱笑的雨)

提示:雨的形象:雨,滋润大地,播种希望,她给自然界带来生机和活力,她是生命的源泉,她是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学生可围绕“爱”的主题畅所欲言,不可囿于固定答案,束缚学生的思维。

3、例如:“我的爱心像丝缕那样把天地织在一起”“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我还要教你们勇敢地笑/那旗子见了我笑得哗啦啦地响/只要旗子笑,春天的声音就有了/只要你们笑,大地的希望就有了”“当你们自由地笑了,我就快乐地安息/有一天,你们吃着苹果擦着嘴/要记着,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等。

4、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整首诗拟人。把春雨当作人来描写,赋予春雨人的动作与思维。把诗人抽象地希望儿童们幸福成长的愿望,用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如诗的开头写大地萧条,用拟人化写景物,虽没有明白地说,没有雨,造成了荒凉。但“小溪渐渐暗哑歌不成调了”让人明白没有雨,没有水的后果是严重的。抽象的思想通过了具体形象的诗歌语言,拟人的方法得到实现。 

5、意象词语如:雨、田圃、牧场、鱼塘、小溪、雷电、风、门窗、帘子、蓑衣、斗笠、柳条儿、石狮子、小燕子、旗子、你们等。

画面描绘(如第五节):在淅淅沥沥的春雨里,田圃肥沃的泥土上印下孩子们嬉戏的脚印,牧场上的新苗正在抽技发芽,池塘里的小鱼儿快乐地向我问好,唱着歌谣的溪水荡起满脸的笑。

提示:准确识别意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与本诗欢快、喜悦、乐观的情调相符的画面。注意发挥学生的想像力,通过画面感知意象的特点。

七、当堂训练 
1、朗诵诗歌,生字词抄写两遍。 
2、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上一篇: 1.沁园春 雪

下一篇:故 乡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