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故 乡 鲁迅

樊建功2022/2/26分类: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 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

2. 了解作者及背景。

3. 找出线索、理清思路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板书课题

思赞故乡 情感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咏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学生发言)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师板书课题:《故乡》

出示目标

(一)

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掌握本课生字。

2.了解作者及背景。

3.找出线索、理清思路

(二)过渡语:老师相信同学们是一定可以可以顺利达标的!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一)讲述:怎么实现目标呢?首先,请同学们轮渡课文。比谁能读准字音,声音洪亮,语速适中。**你先读。其余同学认真听,发现有错的地方,请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二)学生轮流朗读,有错即停,师板书生读错的字于黑板左侧,并及时表扬读音

(三)正确 响亮的同学。

1)若学生声音响亮,则表扬:好,声音响亮,请坐。

2)若学生声音小,即停,说:“哪个同学能声音响亮,请举手?”

3)若学生读书速度快,老师则范读一两句或说:“哪个同学能比他读得慢,请举手?”

(四)讲述:下面,我们把这几个字齐读两遍。

(五)学生齐读两遍黑板上的生字。

可能读错的有:

(niē)(kuà)(jì)(quán)(chóu)(chán)  噤(jìn)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找线索理清思路

1.查资料,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主要作品集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今天我们要学的《故乡》就选自《呐喊》。

2.查资料,了解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小说写于19211月,后有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3.找线索,理清思路

【学生活动】

用简洁的语言复述主要故事情节。

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我”是何时回故乡的?在故乡呆了多长时间?依据故事的发展和人物活动,小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点拨】本文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我”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记叙了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

四、当堂训练

写会生字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12.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设疑导入

1.齐读景物描写的文字,复习景物描写的作用。

2.二十年,故乡的景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故乡的人呢?他们又有哪些变化呢?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

说景

1) 当“我”踏上故土时,呈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2) 这幅“萧索的荒村”图让我感到悲哀,因为“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那么“我”记忆中的故乡又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

神异的图画(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对少年朋友的敬佩思念)

小结:曾经美好如“神异图画”的故乡如今却变成了“萧索的荒村”,又怎能不让我感到悲哀?

“横着”进一步体现萧索和没有活气,反映了故乡的荒凉和冷落。

第二节写“我”初回故乡所见到的萧索、衰败的荒村景象,烘托出灰暗、凄惨的氛围,揭示了 “我”的悲凉心情,为主人公闰土展示了一个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旧中国农村的典型环境。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

 道人

A闰土

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中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

导读:  少年闰土

健康可爱:外貌描写

         淳朴:初见,离别时的表现  小英雄          和我的关系:好朋友

聪明勇敢:捕鸟、刺猹

中年闰土:——木偶人

描写:苍老贫困、迟钝、麻木、愚昧

和我的关系: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本义为阻隔的墙,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严重的隔膜)

闰土四次称我为“老爷”,并认为先前的哥弟称呼不成规矩,这表明善良的农民不仅为饥寒的生活所苦,而且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精神麻木,由此“我”产生了震惊、同情、悲哀。

语言描写中的省略号,表明中年闰土反映迟钝、麻木,无法尽情表达内心的痛苦,这与少年闰土有声有色的描绘、滔滔不绝的谈吐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结:

    通过肖像、语言、行动的描写,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就摆在了我们面前。

    两者对比非常鲜明,请问是什么原因使一个小英雄变为了一个木偶人,使两个情同手足的好伙伴变为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明确:是“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是封建等级观念,是社会的折磨

B杨二嫂

1)分角色朗读有关杨二嫂的文字:“‘哈,这模样了……出去了”

2)根据作者的描写语句说出杨二嫂的性格特点。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放肆、泼辣

外貌:精瘦、放肆(“圆规”:借代,突出其外貌特征)

语言:尖酸刻薄、虚伪

行为:明讨暗偷、顺手牵羊

3)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有什么意义?

杨二嫂虚伪奉承、尖酸刻薄的话,顺手牵羊、明讨暗偷的行为,说明她已经从20多年前招揽顾客的“豆腐西施”变成了潦倒无聊的可鄙女人。

着重语言及动作描写,前后对比,衬托主要人物闰土,也反映社会现实,说明辛亥革命后农村经济的衰败已经波及到各个方面的下层人民。

三、课内小结  明确根源

从这两个人物、三个形象中可以体会到辛亥革命后十年间农村经济的衰败、萧条、日趋破产,揭示了广大农民生活痛苦的社会根源——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

四、当堂训练

写一段人物描写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学习小说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第一次“先学后教”

1.生自学,师巡视,了解学情

2.检查自学效果,指名学生发言

3.师明确

作者在《故乡》中运用对比手法,着力刻画了景与人的变化。

景: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人:     闰土      小英雄          木偶人

杨二嫂:   豆腐西施  细脚伶仃的圆规

“我”与闰土:好朋友  隔着厚障壁的主仆

当我离开故乡时,我不留恋故乡的山水,是因为故乡死气沉沉,没有一丝活气,曾经美好如一幅神异图画的故乡却变成了萧索破败的荒村。更使我失望的是与童年好友之间有了一道无形的高墙,西瓜地里小英雄的形象不见了。曾经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却变成了迟钝衰老的木偶人;曾经文静端庄的豆腐西施却变成了尖酸自私的圆规;曾经称兄道弟的好友却成了隔着厚障壁的主仆。所有美好的值得“我”留恋的记忆都被残酷地毁灭掉了,“我”又怎能不让感到悲哀?这一段主要写""离别故乡时的怅惘情绪和对未来的希望。

(二)、第二次“先学后教”

出示自学指导

1.""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离开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

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

3.除了悲哀之外,“我”在离别故乡时还想到了什么?

4.“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5.明确:

“我”只感到“有些惘然”,“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而且一想到在故乡所遇到的人和事,"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这“高墙”就是社会造成的精神上的“厚障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再想起闰土今昔的巨变,"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由于有感于这复杂的世事变化,因而""对未来想得很多。

“我”无法消除与闰土之间的隔阂,但对未来是抱热烈的希望和急切的憧憬的。希望宏儿和水生能够一气,不再像""和闰土一样隔膜起来。作者希望下一代不要"辛苦展转""辛苦麻木""辛苦恣睢"。这里的三个"辛苦"含义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奔波、劳碌"的意思,是""的生活;第二个有"辛勤、劳苦"的意思,指闰土的生活;第三个有"钻谋、妄为"之意,指官、绅一类人物及杨二嫂们的生活,希望他们有"新的生活",是"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

明确:闰土崇拜神鬼的偶像,态度虔诚,他希望自己的生活能够好起来,这种愿望是"切近"的;而""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希望是让后辈过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是"茫远"的,实现自己的这一希望又是非常艰巨的。因此,"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了"

——希望

关于“希望”,在文末作者有一段很精辟的话,你找到了吗?

1) 解释原文

“无所谓”——“说不上”。

2) 你认为希望究竟是否存在?除了希望的存在与否,作者还有没有其他的意思隐藏在这句话里?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的内容来证明你的观点。

前后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互相取长补短,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充实、有力。

6.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参与、辅导。

7. 小结:罗列观点,其实在这句话中,重要的并不是希望的存在与否,而是后面关于“路”的论述。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阐明了一个非常浅显易懂的道理——?

引导学生回答:路是人走出来的。

1. 如果不去走,就肯定没有路。

2. 只有走了,才会有路。

3. 引申到其他事情——凡事只有做了,才有希望,才会有未来。如果不去做,那只会一事无成,那样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

(三)扩展阅读  对话古人

1.与闰土对话

 小说中的闰土,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民的代表;小说中的故乡,是旧中国千千万万农村的代表。生活在农村的我们,生长在农民家庭的我们,感受着新农村的巨大变化,此时此刻,你想对闰土说些什么?

师生畅谈新农村:

⑴我家昨天领到一笔数目可观的独生子女费,全家可高兴了。

⑵我家生活比较困难,国家的“两免一补”政策为我解除了后顾之忧。

⑶我家领到了一大笔种粮补助款。

⑷邻居女儿上大学,申请了助学贷款,是无息的。

……

2.与先生对话

  同学们,从阴晦的《故乡》中走出来,让我们畅然的呼吸新时代的空气。忽然有所感悟:鲁迅先生之于“希望”的阐述,不正是今天党的十六大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目标吗?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美好的图画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又是何等相似啊!先生若地下有知,定会含笑于人间了!

 请以“鲁迅先生,让我告诉您”为题,谈谈你身边的和谐社会。

(四)、想象作文 学以致用

假如时间可以压缩,21世纪的今天,“我”、“闰土”、“杨二嫂”、“宏儿”和“水生”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能不能让“我”再回一次故乡?能不能让闰土到你的家乡来做客?请展开合理的想象,表现一定的主题,编写一个故事。

上一篇: 2.雨说 郑愁予

下一篇:故 乡 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