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高中历史统编教材编写特点及教学策略

孙秋云2022/12/29分类:教学设计


一、分析新教材的特点

1.高一历史统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下两册,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认真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思想彰显时代精神,渗透主题教育,编写结构体现了学科的系统性和知识逻辑性。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以此为指导选取中外历史上重要的事件,人物和现象,展现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和脉络。

2.新教材一个很大的优点就是地图多,这非常符合历史研究“左图右史”的习惯,另外,各类图片资料也很多,图文并茂,直观形象,极大的充实深化了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深化对关键问题的理解,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3.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学科体系按照课标要求采取“通史+专题史”的模式,融时序性与专题性于一体,整体知识结构更为完整、科学。其中,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体例回归通史模式,按照时序进行编排,采取详今略古的原则铺展历史的脉络,体现历史发展的基础性和多维性,强调了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整体上看,教材知识呈现出“点线面”结合的特点:“点",知识覆盖面广、容量大;“线”,注重时空,既体现时序也重视空间场域,时空线索更加清晰;“面”,即把相对较长时间段的历史以单元的形式加以论述和概括,引导学生通过概括和分析,在掌握“是什么”的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学习内容,培养学生历史思维方法和能力,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二、统编教材使用的难点

1.教不完——内容多,课时不足。

教材内容的覆盖面广,既求通又求全,一些课的内容较多,课时不足。例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共10个单元(包括29课和1个活动课),单元标题均带有“与”或“和”字,而课的标题含有“与”“和”的过半,说明这些课的主题不止一个;上册有近一半的课文是4个子目,知识含量较大。学校一个学期教学正课的时间大概为34节次,要完成29课内容,意味着教师每课时要完成1课,必然导致教学时间紧张。

2.   理解难——概念多、结论多,理解难度大。

高中统编历史教材与初中统编历史教材一脉相承,是在预判学生在初中习得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学习。限于篇幅,教材的文字表述精练扼要,突出重点,“纲要”式呈现,知识密度大,缺乏史实细节叙述和说明,多概念、多浓缩性叙述和骨感性结论,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4课(西汉与东汉)出现了14个历史人物、8个年份,涉及的历史概念有30多个。一些课文的叙述高度概括,每句话都构成一个知识点,却又缺乏具体内容的叙述,非常抽象,对学生的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7课《国家出路的探索和列强侵略的加剧》第一目“太平天国运动”最后一段为:“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它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随着湘淮系官僚集团的崛起,中央权力下移,对此后历史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这个结论与第 18课讲到义和团运动中“南方各省……'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这一结论有内在逻辑联系。教师必须补充一定的史料,才能帮助学生建构晚清历史的大格局。

3.看不懂--史科精减,课本注释少。

与正文互补的史料是历史教科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高中统编历史教材限于篇幅,史料选用比较简约,但史料都是有具体语境和内在逻辑的,删减后必然无法体现全貌,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一段《齐民要术》的序文,由删除了贾思勰对农业重要性的大段论述,可能会导致学生对他观点的理解难以把握到位。再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的中国古代史部分史料涉及大量人名、地名、典故、制度等专有名词,学生阅读有一定障碍,必须由教师指导。

三、教学实施策略

高中统编历史教材的这些特点、难点,要求教师不能再用以往固有的方式进行教学,必须尽早转换历史教学的观念和思路。要实现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我们须确立新的认知观、教学观和评价观,从知识本位转变为素养本位,努力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过程转化为发展核心素养的过程。

1.要树立新的教学观,要注重要转变只“怎么教”的思路,进而指导学生应“怎样学”,从“学会”到“会学”,把教学重点定位在具体知识上更上位的历史认识上。

2.确实要深入研究课标,将教学思路聚焦在引导学生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运用史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学会自主构建的历史认识,培养其核心素养。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坚持做好学校要求的学案教学。教材内容多,知识点秘籍,教师教学无法面面俱到,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任务驱动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可以通过设计主题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对教材内容和探讨的历史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和梳理。把有限的课堂内容用来补充说明,梳理思路,传授方法,点拨评价等更有含金量的教学行为上,引导学生进行深度学习。

例如必修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8课《三国至隋唐的文化》中的具体文艺成就,不必在课堂上细说,教师应该将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时期文艺成就达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上。

3.   围绕教学主题和教学,设计问题链,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问题。通过这一教学实施,让学生逐步学会提出问题,主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对历史认知的逻辑观点和体系建构。

    结语:对于我们高一历史教学,去年我们的目标是把每一节都上成精品课,上出历史味;今年我们的目标是一节课完成一课的历史教学,做好学案教学,少讲精讲,突出重点,减负增效。希望我们一起努力,把我们的历史学科打造成学生喜爱的学科,借助新课程新高考的春风,我们顺势东起,成为学校的拳头学科。

上一篇: 如何精准教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