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师说
刘芳2022/1/7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了解韩愈及有关“说”的文体知识。
• 2.学习本课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 3.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学习并掌握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文本研习与对话)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知识卡片(一):名人说“师”
教师是人类的灵魂工程师。 ——斯大林
一日之师,终身为父。 ——关汉卿
为学莫重于尊师。 ——谭嗣同
师道既尊,学风自善。 ——康有为
知识卡片(二):尊师典故
程门立雪
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曾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将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杨时那是已经四十多岁,学问也相当高,但他仍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尊师敬友,深得程颐的喜爱,被程颐视为得意门生,得其真传。
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游酢是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众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之后,杨时回到南方传播程氏理学,且形成独家学派,世称“龟山先生”。
后人便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赞扬那些求学师门,诚心专志,尊师重道的学子。
子贡结庐守墓
孔子的学生子贡,聪颖好学。一次,一鲁国大夫在人前贬低孔子抬高子贡,子贡非常气愤。他当即以房子为喻,说老师的围墙高数十丈,屋内富丽堂皇,不是一般人看得到的;而自己不过只有肩高的围墙,一眼就可望尽。他还把老师孔子比作太阳和月亮,说他光彩照人,不是常人所能超越的。
孔子死后,子贡悲痛万分,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一直守墓六年。
总结:可见,尊师重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魏晋以后门阀制度仍有沿袭的唐代,贵族子弟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从师之风日下。在这种情况下,唐代散文家韩愈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批判“耻学于师”的陋习。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千古佳作——《师说》。
【出示课题】师说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
通过课件出示作者简介、重点字词,来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二、【走近作者】
韩愈(768—824),字 退之 ,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 文学家 、 思想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自谓郡望昌黎,也称“ 韩昌黎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 韩吏部 ”。死后谥“文”,故又称“ 韩文公 ”,作品收录于《 昌黎先生集 》。
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 苏洵、 苏轼 、苏辙 、 曾巩 、王安石。
知识卡片(三) 不虚南谪八千里,
赢得江山都姓韩。
赵朴初《访韩文公祠口占》
韩山 韩水 韩渠 昌黎路 昌黎学校
——潮州
李渊父子虽然得了天下,大唐河山也没有听说哪山哪河易姓为李,倒是韩愈一个罪臣,在海边一块蛮夷之地施政八月,这里就忽然山河易姓了。历朝历代有多少人希望不朽,或刻碑勒石,或建庙建祠,但哪一块碑哪一座庙能大过高山,永如江河呢?
——梁衡
韩愈为潮州百姓做的四件事:
1. 解放奴婢,禁止买卖人口;
2. 兴修水利,凿井修渠;
3. 兴办学校,开发教育;
4. 祭杀鳄鱼,安顿百姓。
《韩愈被贬,潮州受益——可笑的历史》
知识卡片(四):古文运动
古文运动: 是唐代中期韩愈、柳宗元提倡的一种文体和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他们提出“文以载道”、“文以明道”、“文道合一”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故称作“古文”,并使之和“俗下文字”,即六朝以来流行已久的骈文对立。
知识卡片(五):题目解“说”
“说”是古代散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如:《捕蛇者说》、《马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1.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生字读音
愚昧 句读 或不焉 相师
谀 郯子 苌弘 老聃
蟠 经传 贻 巫医
2.朗诵点拨
(1)学生自由朗读一遍课文
(2)注意读准字音、句读,特别第二段的语气重音变化,要读出韩愈文章气势磅礴,感情充沛的特点。
(3)小组学生汇报朗读成果,师生共同订正字音与断句。
(4)结合注释,自主翻译,了解大意。
四、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韩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一篇流芳千古的佳作——《师说》呢?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明确)
【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教师点拨】以上三个方面都是原因,但根本的原因是不拘于时和能行古道。
【问题二】韩愈为李蟠写文章的根本原因之一: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讨论明确)
【明确】
①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②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表格如下:
|
对象 |
从师的态度 |
结果 |
观点 |
1 |
“今众人” |
“耻学于师” |
“愚益愚” |
通过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
“古圣人” |
“从师而问” |
“圣益圣” |
||
2 |
于其子 |
择师而教之 |
小 学 |
|
于其身 |
耻师 |
大 遗 |
||
3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不耻相师 |
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
士大夫之族 |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 |
【点拨分析】
作者在课文的第二段给我们展示了当时“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并通过三组正反对比,论证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从而批判了“耻学于师”的不良社会风气。此段中韩愈用了大量强烈语气的句子,来表明了自己的对“耻学于师”这一社会风气的不满和痛心,如:“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等,朗读时注意语气。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
(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一、三两段,相互讨论完成答案,教师总结明确)
【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点拨分析】
课文的一、三两段中韩愈谈到了古人的从师之道,可以总结它的核心为“古之学者必有师”“圣人无常师”,“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同时古代的圣人不仅向老师学习,还“无常师”,自然让我们想到了孔子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且要“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问题四】古人如此的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原文语言回答)
【明确】择师的原则:
①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②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点拨分析】
韩愈阐述古人从师之道,其真正的意图是引出对择师原则和标准的阐述,作者认为择师的原则是不分高低贵贱,年长年幼,道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同时,作者打破传统观念,认为老师不一定要比学生强,学生也不一定比老师差,只要他有我比不上的地方,他就是我的老师,详细地展现了择师的原则。
【延伸小结】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了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拓展——
【问题设计】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蟠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点拨】这个问题可以从韩愈《师说》一文当时的现实意义及长远影响来谈,学生可以展开思维,拓展想象空间。
【明确】可以说,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的两种人:
① 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提醒他们改掉这种坏习惯,否则后果会很严重。 再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我想我们就不难理解韩愈写这篇文章的感情了,那种社会风气造成的忧心如焚是远远超过李蟠个人勤学好问带给自己的喜悦的。
② 一千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家长袒护孩子,辱骂老师;学生课堂和老师顶嘴甚至围攻老师;学生在路上碰见老师却形同陌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归纳: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者必有师
2.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
3.择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五、课堂小结
全文通过对从师问题的讨论,表达了作者对古人从师之道的赞扬,对“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的强烈批判。我们深切体会到作者那因“师道不传”而痛心疾首的情感,同时也为这位伟大文豪非凡的斗争勇气和正直的品行所倾倒。同学们,反思自己,,让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吧!
六、作业布置
• 1.背诵全文
• 2.请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写我们应该怎样尊师?
附:
板书设计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