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

马春林2021/12/7分类:教学设计

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艺术

商丘市实验中学   马春林

学则需疑,疑则引思。实践证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设疑、激疑、质疑、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维;通过巧妙的设疑,交给学生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

导入时设疑,激发思维

设疑,指的是创始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学习动机。教师有意识地将疑设在学习新旧知识的矛盾冲突之中,使学生在疑中生奇,疑中生趣,这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最佳心理状态。

1, 联想生疑

在讲授新知识之前,教师要提问本科所用到的旧知识,以达到顺利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的目的,也为学生积极思维创造条件,同时又能降低思维的难度。例如,在讲梯形中位线定理时,教师首先提问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的内容是什么,当提出梯形中位线定理之后,继续问能否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使本定理获证?这样以旧引新设疑,引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为梯形中位线定理证明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紧紧围绕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积极思考。于是,本定理证明的主要难点---------辅助线就很容易被攻破。

2,动中生疑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产生疑问,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好方法。例如:在讲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这节课时,教师要求学生在线上画一个圆,假设不知道圆心,这时问学生谁能用三角板找到圆心?通过动手实验,有的学生小声说:‘要找到两条直径的交点就好了,但是直径怎么找呢?进一步实验学生会发现:三角形直角定点在圆周上,两条直径边与圆的交点连起来就是直径。最后教师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的思维马上回到本课要讲的内容上,在上述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被调动起来,深深地沉浸在对问题探讨的过程中。

3, 趣中生疑

教师在设疑时,不但要注意把疑设置在新知识的重点处,而且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设疑,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趣中设疑,可使学生对学习新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新授是激疑,引发思维

设疑可揭示矛盾,启发学生的思维;激疑则是认识矛盾,从不知到知,从已知到新知的思维过程。在进行新课的过程中,都必须自始至终地把解决学生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在不断揭示和解决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差异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思维。

1, 直观演示,激发矛盾

                所谓激疑,就是引导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解决疑难。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通过学生眼、手、口、脑协同活动,是解决难点,促使抽象思维的最好途径。例如,讲授三角板按角分类时,可先制作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张,然后任取其中一张,出示这张三角形的锐角部分,其余部分用别的纸遮住,问学生能否判断呢?这样做常常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同时又有助于他们理解,掌握有关的知识。

2,抽象概括,悟出道理。

激疑的过程,也就是抽象概括的过程。教师如果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抽象概括,自己悟出道理,这种尝试的成功。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提高学习的内部动机。也会使学习兴趣向高级的方向转化。例如,在讲多边形的有关概念和性质时,先分别给出四边形,五边形,六变形的一条对角线,然后要求学生观察图形,概括出多边形对角的定义,教师再进行补充,修正,使叙述更加完美、准确,接着,从四边形,五边形,六边形到边形,让学生探索以下结论:从同一顶点出发的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所有对角线的条数、多边形内角和得度数等,当学生积极思维、克服困难、得到正确结论时,必然会产生精神上的满足感,从而激发出更高的学习兴趣。

3,观察比较,深化认识

激疑还应引导学生认识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例如,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引导学生和一元一次方程相比较,从定义,标准形式,解法步骤,解法原理,解得情况,找出他们的联系和区别。中学知识有很强的系统性,知识之密切相连的情况可以说到处都是,每当我们教学一个新知识,都要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它是建立在哪些旧知识的基础上?新旧知识有哪些区别和联系?通过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地比较,既可以区别异同以防止相似知识的混淆,又可以沟通联系,理清脉络,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读书时质疑  促进思维

     同学们通常在新课讲完后,通过阅读课本使学生条理思维、整理知识,并对不理解或不懂得地方提出质疑。这样既可以加强对问题的了解,加强对课本语言的科学性、精练性的理解,又能培养学生多思善问的习惯。

1, 教师质疑

教师向学生质疑,目的是引导和促使学生搞懂问题,显然是不可能的。这时,教师不妨问学生:平行线的定义中,为什么要有“在同一平面内”这一限定呢?通过教师的激发,学生产生了疑问,势必进行深入的思考。如果学生不能马上回答,教师可以用两条异面直线的演示来启发,这样就可使所有的学生更准确地理解平行线的定义。

2,  创设激疑的机会,激励学生质疑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有时教师可有意识地遗留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读书时发现;学生能发现和解决问题,教师就不要包办代替。此外,要使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还可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感情、和见解,养成和学生商讨问题的习惯,创造民主的学习气氛。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

练习时释疑 培养能力

      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环,练习中,学生免不了会出错或提出问题,教师应适时、巧妙地为学生排忧解难。在释疑过程中,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展现自己的思维过程,让学生在这些探索、发现及判断等真实的思维过程中,学会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分析、归纳、类比,切实掌握研究问题的基本思想,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从而提高其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核心是死亡教学。因此广大数学教师应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思维,从培养思维能力入手,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上一篇: 如何加强和改进高中数学习题教学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