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丁志红2024/1/29分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反复诵读,感知《论语》对话的魅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介绍孔子和《论语》,积累文化常识;
3.审美鉴赏与创造:研读课文,把握四子的性格与志向;
4.文化理解与传承:了解孔子的教育思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生动的对话描写。
教学难点:
分析孔子几个弟子的志向,性格等特征,对孔子形象及其教育思想、教育魅力的理解。
教学方法:
朗读法、自主探究法、合作探究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提到: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论语》,去感受孔门几位弟子的理想抱负,看看他们是怎么“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的。
学生诵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卒于公元前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他的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先世为宋国贵族。年青时贫贱,勤奋好学,多才多艺。五十岁时担任过鲁国司寇,代理相事,弃官后,在动乱的春秋时期,为实现他辅国治邦安天下的抱负,带着自己的弟子,拉着几大车书籍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晚年致力于教育、设坛授学,广收门徒,相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整理《诗》、《书》、删修《春秋》,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论语》简介:《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它是孔子的门人和再传弟子所辑录的孔子的言行录,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论语》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礼治,鼓励人们入仕。汉代以后,其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
观看视频,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三、比较鉴赏,四子之志
1. 学生分角色朗读,把握不同人物说话的语气。
其他同学从四子的言谈中,思考他们各的志向、性格特点。
2. 梳理课文,理清思路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 孔子问志
反映出了孔子在教学上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第二部分 弟子言志
子路: 侧重强国 冉有: 侧重富民 公西华: 侧重以礼治邦
志向虽各有侧重,但都愿意在仕途上创一番事业。 都是参加政治。
曾皙:春游图
这幅“暮春咏归图”,实际上就是委婉展现了曾点出世为政的理想,即所治理的国家安定自主、百姓自由幸福。曾点描绘了一种超然的“世外桃源”,无拘无束,自由快乐,即隐士的生活景象,表现了淡泊宁静的心态。
问:从他们的言谈中可以看出弟子们各自什么性格?运用了怎样的描写方法?
子路:有抱负,自信,却失之鲁莽、轻率。理由: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谨慎小心,谦虚退让。理由: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理由: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洒脱高雅,从容淡定。理由: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第三部分 孔子评志
对子路:孔子“哂之”。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对冉有:孔子叹之。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
对公西华:孔子惜之。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 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对曾皙:孔子与之。赞同。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3. 分组讨论,回答问题
问:孔子为什么“哂由”呢?
答:子曰:“侍于君子有三愆[qiān]: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gǔ]。”《论语·季氏》译文:孔子说:“和长者打交道所忌有三:不该你说却说了叫急躁,该你说却不说叫隐匿,不看长者脸色而率性直说叫做睁眼瞎。”
孔子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是他认为子路的谈话态度不够谦虚,属于“其言不让”,错在 “躁”与“瞽”,因而被孔子“哂”了。
问:孔子为什么“与点”呢?
答:1.曾点的话给人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国家安定、人民安居乐业,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这是孔子的“仁”的理想状态,所以他会“与点”。2.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避世的思想很突出。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问:孔子的“志”是什么?
答:春秋之末,天下大乱,身为万世宗师,他不能不去思考百姓的疾苦。否则,他以“仁”为本的思想就无从得以体现。而曾皙讲的这个境界,就应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就是孔子的自由民主,一个大同世界的理想。
4. 设计问题,自主思考
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师生共话志向,各言其志,轻松、和谐、畅快……这样的课堂是让人向往的,这样的老师也是让人敬佩的。作为学生,你希望有什么样的课堂和老师?请把你的想法表达出来。要求:用语简明、连贯、得体,不少于100字。
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学特点。
四、当堂检测,总结提升
1.《论语》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 , ”。 (2020年高考山东卷)
2.《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 孔子没有直接让弟子言志,而是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他说:“ , ”。(2020年江苏南京模拟)
3.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说明笑子路的原因是:“ , 。”(2021年北京房山一模)
答:
1.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总结:
《侍坐》章是孔子因材施教的范例。
一位教育的先师和一群求知的学生,留下一场著名的对话,其教育场景让人回味。文章通过老师和四个学生的对话,以言志为线索,再现了学生的志趣、性格和教养,也表达了老师的思想、情感和态度。
子路的率直、冉有的礼让、公西华的谦虚,曾皙的洒脱、孔子的善诱,通过师生畅言,其神态表现得栩栩如生。特别是曾皙的那段话,形象地描绘出一幅阳光和煦、其乐融融的春游图,充满诗情画意。
五、布置作业
1.完成《古诗文》、《学习指导》。
2.课下搜集、阅读有关孔子师生的小故事,以“我眼中的孔子”为题作文,写一篇作文,不少于800字。
六、板书设计: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论语》
一、问志
子路(由) 强国
二、言志 冉有(求) 富民
公西华(赤) 以礼治邦
曾皙(点) 春游图
三、评志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