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郭素婷2024/2/29分类: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设计者:郭素婷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地“新闻四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用十五年的时间在晋西北沙漠,奇迹般地创造了一块绿洲的感人故事,由衷地赞美了老人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不朽的生命意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抓住关键句,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教材编排这篇课文是为了把该单元要素落实到散文阅读中,同时引导学生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课时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课时评价任务
1.通过学生快速浏览,找出关键词句,分享交流说出老人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通过小组讨论,分享感悟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形象,说出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教学资源:晋西北地区的相关背景资料。
教学建议:课前可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使学生有初步的感性认识。老师也可以事先准备一些有关资料,以充实课文内容,加深学生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课时)
教学环节 |
教学活动 |
评价要点 |
环节一 导入新课 铺垫情感 |
1.对比阅读,揭示课题 图片对比,了解晋西北地区的相关背景。 2.揭示课题,引导质疑。 师:如此恶劣的环境却能成为一片绿洲,不得不说,这真是一个——奇迹。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奇迹,走进第20课——《青山不老》(生接答齐读课题)
|
|
环节二 初读课文 理清内容 |
1.初读课文,理清内容 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课文讲述了晋西北的一位山野老人为了守住那方水土,植树造林十五年,创造了一片青山的事迹。 2.文中的老人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
环节三 再读课文 感受“奇迹” |
1.结合阅读提示,再读课文,感受“奇迹” 默读课文,想想文中的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造的奇迹?勾画相关语句,在旁边做好批注。小组之间相互讨论。 2.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
(评价任务一) |
环节四 结合所谈 思考含义 |
1.体会“另一种东西”的含义。 师:从险恶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绿洲,老人把自己的晚年都奉献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出示)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2.理解“青山不老” 师:那我们该如何理解课题呢?青山不老——不老的是什么呢? 师总结:老人伟大的精神和博大的情怀像青山一样永葆青春,老人的精神将会被这片土地上的子子孙孙传承。
|
(评价任务二) |
环节五 情感升华 经验畅谈 |
1.在了解完他的事迹后,你会对这位可敬的老人说什么。 2.补充资料:宜章大山卫士刘真茂的故事。 3.总结全文 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和生命创造了奇迹, 换来了无限的价值———不老的青山。这真是“青山不老, 精神永存!这样的精神一定会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
|
|
附:板书设计
青山不老
大环境──险恶
造奇迹
小环境──艰苦
教学反思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