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北京的春节》
梅前2020/7/14分类: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了解老北京风俗习惯,感受传统年文化的独特魅力。(重点)
2、品味老舍的语言风格,学习有顺序、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难点)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关于过年的童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提示课题
1.同学们,欢快轻松的春节已经过完,我们又回到了课堂,回到了知识的海洋,或许你还有些怀念春节,到了五月六月可能你就不再怀念,而是向往,心随着岁月一起飞向下一个春节,尽管如此,年一直会烙在我们的记忆里,现在,我们就跟随作家老舍,走进老北京,过一个京味十足的春节,感受独特的民风民俗和魅力十足的年文化。
二、1、整体感知,快速阅读课文,感受北京的春天有哪些习俗?(先自己静静的阅读,然后交流感受年味。)
第二段:腊八——腊八粥、腊八蒜
第三段: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
第五段:腊月二十三——吃麦芽糖
第六段:准备各种过年的食材,除夕前大扫除
第七段:除夕夜——熬通宵守岁,放鞭炮
第八、九段:元旦——拜年、逛庙会
第十一、十二段:正月十五:吃元宵,逛灯
2、再度课文,说说北京的春节和你的家乡春节不一样的地方,你的家乡春节又有哪些习俗?
3. 在动听的童谣中再次感受过年的氛围。
播放动漫童谣: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三、情感把握
作者通过写这样一篇《北京的春天》要向我们展示什么?
展示出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人民幸福安康祥和快乐的状态,表达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热爱,同时感染读者亲近传统文化。
四、作业:模仿创作 写写《家乡春节的风俗》不少于200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重温过年的热闹气氛
1.听歌曲《恭喜》,回顾除夕。
2.除夕过后,春节的又一个高潮元宵节到了。元宵节最主要的活动,当然是赏灯。正如一首诗中所写的那样:满城灯火耀街红,弦管笙歌到处同。真是升平良夜景,万家楼阁月明中。
二、领悟表达特点
1.快速浏览课文,从哪儿能体会到作者对年文化的热爱。
(引导学生从具体语句中,感受老舍将自己的情感融于平易简约而又颇有些幽默的“口语化”语言之中,如“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整条大街都像办喜事”“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一眨眼,到了残灯末庙”等。)
2.作者是怎样使春节这一民俗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
(一是按时间顺序来有条理地写春节,二是有详有略,对于春节中的高潮部分进行详细描写,而其他部分则简略介绍,使我们对通宵达旦的除夕和张灯结彩的元宵节,留下了非常深刻地的印象。)
四、拓展总结。
1.拓展阅读
春节各地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人民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人们相信在此时吃些传统饮食,能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好运:
东北地区的人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西北不少地方的人吃饺子时,饺子皮不是一个一个擀出来的,而是将面擀成一个大片后用碗扣成的。
豫南一带除夕的年夜饭吃到午夜,当新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再端上一盘鱼,以示年年有余。初一早上,又将饺子和面条同煮着吃,面条代表钱串子,为发财之意。
上海人大年初一吃汤圆、年糕、蜂糕、米糕、云片糕等,寓言“年年高”、“步步登高”。另外,吃黄豆芽(也叫“如意菜”)象征万事如意,吃发芽菜(用蚕豆泡发的)寓意发财。
四川除夕时,四川人一般都吃火锅,初一早上吃汤圆,意为团团圆圆。
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鸡要求是雄鸡,将其整只清炖,装盘时要让其头昂起;鱼要选用白鲢,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
五、布置作业:完成基础训练本课作业。
板书设计:
北京的春节
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正月十九
热闹 喜庆 团圆 祥和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有话好好说》
共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