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荷叶.母亲

胡聪玲2020/12/16分类: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荷叶·母亲》选自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自读课文《散文诗两首》。《荷叶·母亲》是一篇赞颂母爱的美文。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她以“荷叶·母亲”为题,托物抒情,吟唱了一曲母爱的颂歌。

【学情分析】

刚上初一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对母亲的依恋性强。文章歌颂母爱,极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第一单元的教学中,我给孩子们进行了关键词句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法等阅读方法的介绍,指导,训练,大部分孩子已初步掌握了这些阅读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文章就比较容易了,学生的感恩之情就好激发了。

【教法学法】

情景创设法:播放《游子吟》配乐诗朗诵创设情境。

朗读法:学生朗读与品读相结合,提高朗读水平,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力。

预习法:评点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过程与方法:通过品读分析,领悟作者对母爱的赞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人间真情,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感恩母亲。 

【教学重难点】

通过品读分析,体会作者对母爱的赞颂,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领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准备】课件

【课型】新授

【课时】1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孟郊的《游子吟》配乐诗朗诵。

是啊,母爱的伟大正如孟郊所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今天我们走进冰心的《荷叶·母亲》再一次去沐浴母爱的春风。

【设计意图】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希望通过配乐朗读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情感氛围。

二、作者简绍

冰心(19001999),现代散文家、小说家、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1900年生于福建闽侯一个思想开明的海军军官家庭,幼年广泛接触过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和汉译外国文学作品。冰心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涌现出的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冰心的著作丰富,小说有《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散文有《笑》《往事》等,诗集有《繁星》《春水》等。创作最显功力的是“冰心体”散文,它们以细腻温柔而又微带忧愁的情调,轻柔灵活而又含蓄不露的笔调写童心、母爱和自然,语言清新隽丽,耐人寻味。既有白话口语的朴素流畅,又兼备文言特有的简洁凝练。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孩子们了解冰心的生平简历及其作品的风格,从而更好地理解本文的思想感情与写作风格。为后面的教学活动蓄势。
    
三、整体感知

 1、注音

并蒂(dì )  姊妹( zǐ )   菡萏( hàn dà  徘徊(pái huá 

攲斜(qī)  荫蔽yìn bì )   花瑞(ruì         慈 怜(cí  lián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查阅字典的习惯和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学生可能预习不到位,则课后查阅字词的音与义并挑选自己喜欢的四个词写一个50字以内的文意连贯的小片段。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

作者被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生活场景所感动,而联想到母亲的呵护与关爱。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恩,挚爱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此活动让学生初步感知文意,为后面的教学活动做铺垫;让学生学会概况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概括有难度,教师就授之于渔:用主谓宾的形式或者是谁干了什么事的模式加以概括。

3、红莲是全文着力描写的重点,为什么还要写九年前与祖父的赏莲?

祖父和在院中乘凉赏莲时,祖父的话暗示了和红莲的关系。把三蒂莲初开,与大家庭中添了三个姊妹映衬着写,暗示花即人,花瑞人祥,为下文以花比喻子女做铺垫。

四、品读赏析

1、“我”的情绪变化怎样呼应着花的处境的变化?

作者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心里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作者仍是不适意!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斜。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不适意,从不适意不适意的心绪散尽, 从不适意的心绪散尽再到“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简单几笔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爱恋之情。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寻求关键字词句来体味作者的情感随着红莲的处境的好而喜,红莲的处境恶劣而烦闷担心。作者始终关注花的命运。这为后面主题探究做铺垫。

同时也培养学生抓关键字词法赏析文学作品的能力;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2、 请同学们认真地阅读文章,勾画出具体描写红莲的句子,并思考文中的红莲是怎样的一朵红莲?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句品析出来的?

学生阅读的结果有可能有:

1)、我认为这是一朵美丽的红莲。

我是从“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中“亭亭、绿叶中间立着、开满,”这些词语中读出了红莲的婀娜的身姿,似乎也闻到了荷花的芬芳,花的红,叶的绿,颜色搭配美,花叶相互映衬美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让人感觉到这是一朵美丽的红莲。

2)、这是一朵承受风雨的、痛苦的、无助而可怜的红莲。

我是从“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中的“愈下愈大,繁密,左右敧斜”这些词语中感受到这是一朵遭受暴风雨沉重打击的、痛苦的、无助的,可怜的红莲。

3)、这是一朵幸运的红莲。

我从“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两朵莲花,一红一白,白莲已谢而红莲却安然无恙地,亭亭玉立地美丽地开着感觉到这是一朵幸运的红莲。

4)、这是一朵幸福的红莲。

我从“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中的“不摇动”和“流转无力的水珠感觉到荷花在荷叶的保护下,再也不惧怕风雨的打击了,就好象躲进妈妈的怀抱一样温暖,幸福。所以我认为这是一朵幸福的红莲。

我还从白莲的悲惨结局与红莲的毫发未损的对比中感觉到红莲是多么的幸福呀。

3、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勾画出具体描写荷叶的句子并加以品析。看看这是一张怎样的荷叶?

为什么红莲的命运与白莲的命运会迥然不同呢?因为风雨中,红莲有荷叶的庇护,即使暴风雨来临红莲也会安然无恙的。白莲是那么的孤独无助,被风雨打得七零八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知那究竟是一张怎样的荷叶?

1)这是一张慈怜的,多情的荷叶。

我是从“一回头忽然看见……正覆盖在红莲上面”“倾侧 覆盖”,写出荷叶对红莲的怜爱和保护。它为了不让红莲受到伤害,宁愿弯下身子为红莲遮风挡雨,“繁密的雨点,繁杂的雨声,愈下愈大,”“慢慢的倾侧”形成对比,雨,是如此声势浩大而荷叶的动作却是那么的轻柔。雨,是无情的,而荷叶是多情的。多么慈爱的母亲啊!

“慢慢的倾侧”:能深刻地体现荷叶对红莲无微不至地照顾。

2)这是一张勇敢,坚强的荷叶。

我是从“雨点不住的打着……无力的水珠。”等词句中体会到:为了孩子的安然无恙,荷叶任凭那暴雨把自己的脊背打弯,把苦痛与风雨留给自己,把安宁与彩虹送给孩子。母爱的强大的力量让这些滂沱大雨瞬间成了无力的水珠。 

这使我联想到5·12大地震中,母亲用脊梁为孩子撑起生存的空间。雨水一碰到荷叶就变成流转无力的水珠,这充分体现了荷叶的坚强,勇敢。

3)这是一张无私无畏的荷叶。

这是一张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荷叶。

4)这是一张承载天底下所有母亲最深情的荷叶

           ……

   荷叶默默无闻地衬托出红莲的美,这可谓绿叶衬红花。荷叶为了红莲的安全,毫无考虑自己的生命安危,任凭那狂风暴雨对自己的捶打,也要为红莲撑起一方晴空。荷叶对红莲的爱是多么的无私,爱的空间里满满的全是红莲,没有给自己留一丝余地。这不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写照吗?做儿女的怎么才能回报母亲的恩情呢?

【设计意图】以上两项活动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采用朗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

让学生在合作与交流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进一步掌握抓关键词句理解文意与领悟思想感情的学习方法。

让学生边读书边批注边思考,学生勤动笔墨,逐步养成做批注法的良好读书习惯。

五、主题探究

一首诗就像是一幅画,红莲、荷叶为我们组成一幅美丽而感人的画面。作者借荷叶与红莲想要抒发什么样的情感?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的?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

屋外有荷叶为红莲荫蔽 ,屋内有母亲的深情的呼唤,两幅画相映成趣。

作者感受到了自己的母亲及天地下的母亲伟大而无私的爱。于是呼喊出了: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从这句话我能感觉到在人生的道路上,只有母亲是保护我们度过人生坎坷与磨难的人。母亲是我们生命中永远为我们遮蔽风雨的人。她总在我们遇到风雨时悄然而至,给我们慰藉和力量;无私的母爱,将永远保护我们,伴随我们一生。

【设计意图】此项活动是本节课的归结点,让学生认识到作者借物的目的是言情,及感知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培养学生找寻文眼的能力。

学生找寻文眼有难度,教师授之于渔:文眼,一般都是议论性抒情性概括性比较强烈的语句。多出现于文章的末尾与开头,段末或段首。

六、拓展延伸

爱就像一场春雨,一首清歌,润物无声,绵长悠远。相信同学们心中一定还有很多的话想对母亲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妙笔,按照例句再仿写几句,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母爱是疲惫中的一杯龙井茶;母爱是烦恼中的一曲古筝。

母爱是沙漠中的一眼清泉;母爱是荒寂中的一朵鲜花。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仿写活动让学生在语文的人文方面进一步去感知领悟母爱的润物细无声与伟大之处。是上一环节的一个拓展延伸。在语文的工具性方面去学会仿写在结构与内容方面的注意事项。

七、课堂小结

天上的风雨来了,

            鸟儿躲到它的巢里,

           心中的风雨来了,

            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母亲啊!

请顿时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请同学们继续到冰心的《繁星》,《春水》中去汲取母爱的涓涓细流吧。

【设计意图】此环节是本节课的教学活动和本课的文本灵魂的一个总结;让学生的视野从课内转向课外;提升学生对同一主题的文章进行对比性阅读的能力;培养名著阅读的能力。

八、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母亲的爱。

(提示:可以是一句安慰的话,做一张贺卡,帮妈妈做家务 ,给妈妈端洗脚水……)

【设计意图】通过此项作业让学生体味母爱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并让孩子懂得回报母爱。

此项作业可能会流于形式,无法验收。对策:可以让学生以录音,照片等形式加以展示。

九、板书设计


                     





十、 课后小结

(一)本课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所得的是:

1、本节课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进行,重难点突出。

2、教学内容始终在润物细无声中让学生感悟母爱的伟大,让学生懂得平时以涓涓细流的行为来回报母亲。尤其是在“品读赏析”, “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的环节中体现最为明显。

3、始终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参与意识很强烈,课堂上弥漫着浓浓的求知欲望与探究精神。尤其是在“品读赏析”23 和“拓展延伸” 的环节中体现最为强烈。

4、教师的教学设计基于课内,同时也把视角拓展到课外,给学生树立起语文课堂里有生活,生活中处处有语文的意识。具体体现在“课堂总结”,“拓展延伸”和“作业布置”的环节中。

(二)本课教学活动中我认为有所失的是:

1、在探究主旨的环节中对主旨的深刻含义的理解上,教师的引导不够到位:“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教师对心中的“雨点”的含义引导不够,没有找到很好的切入点。

2、“品读赏析”1,与“品读赏析”2的联系不够紧密,缺乏过渡,衔接不够自然。

(三)本节课教学活动中我认为可以改进的是:

对心中的“雨点”的含义引导可以用雨的象征意义来加以指导。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