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志详情

《虞美人》教学设计

邵艳霞2024/3/18分类:教学设计

《虞美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词作,赏析重点词句,把握艺术技巧,提高词的鉴赏能力。

 

思维发展和提升 学习通过对比来抒发感情的写作手法;理解文学作品将抽象的感性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审美鉴赏和创造 通过反复吟咏感受感受李煜词深远的意境美、真挚的情感美和动人的音乐美;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寻找意象,感悟意境,培养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和理解 理解、把握作品中蕴含的亡国之痛与故国之思;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对比来酝酿并抒发感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学作品将抽象的感性形象化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一、 知人论世 情感共鸣

 

法国作家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是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南唐后主李煜的诗歌,是真正的血泪之诗,绝望之诗,更是生命之诗。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煜这位“词中帝,亡国君”的情感世界。

 

播放介绍李煜和《虞美人》创作背景的微课视频。

 

强调:百代词宗,千古一帝。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字重光,号钟隐、莲峰居士。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的词的风格可以975年被俘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词风格绮丽柔靡,主要描写富丽堂皇的宫廷生活和风花雪月的男女情事;后期词由于生活的巨变,他写出了一首首泣血绝唱,如《虞美人》,《浪淘沙》 《破阵子》等,凄凉伤感,意境深远,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李后主拙于治国,在词中犹不失为南面王。——清·沈谦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韦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 ——郭磨《南唐杂咏》

 

二、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

 

1.看到《虞美人》这三个字,你首先想到了什么?

 

虞美人:在四面楚歌时,虞姬在垓下拔剑自刎,后来虞姬血染之地,长出一种鲜红的花,后人为了纪念她,便把这种花叫做“虞美人”。

 

虞美人在古代寓意着生离死别、悲歌。

 

词牌名——虞美人:后人钦佩美人虞姬节 烈可嘉,创制词曲时,变 常以“虞美人”三字作为 曲名,以诉衷肠。“虞美人”因此逐渐演化为词牌名。

 

虞美人成为词牌后,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2. 指名朗诵这首词,注意节奏要缓慢、语调低沉,把词人的感伤忧愁带入词中。 学生朗诵后师生一起评议。

 

找出韵脚:了、少、风、中;在、改、愁、流。押韵特点: 两句一换韵。

 

感情基调:低沉、凄哀。

 

3.诵读点拨。

 

①注意强弱。春花秋月何时了?劈空提问,要渐强;往事知多少,沉思 往事,要渐弱。

 

②注意重音。有些词语集中凝聚着词人的情感,如“又”、“改”、“几”、“一江”等,要重读。

 

③注意感情基调和节奏。全词节奏要缓慢,读出悲哀、感伤、低沉的感觉。

 

4.独诵:再请一位同学来朗诵,请其他同学认真听,对他的朗读作出评价。

 

5.多媒体播放朗诵欣赏。

 

6.唱诵:学习诗歌,唱是一种非常好的办法,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配上音乐就可以歌唱,所以说词实际上是古代流行歌曲的歌词;在当代的流行歌曲中,也有不少经典词作,如李煜的词作《虞美人》、《相见欢》,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三国演义片首曲《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等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歌曲。

 

欣赏令人荡气回肠的邓丽君的演唱《虞美人》。

 

三、合作探究 披文入情

 

1. 如果用词中的一个字概括诗歌的情感, 应当是哪个字?词中哪个字最能概括产生这种情感原因?(“愁”,也可以说“改”)

 

2. 思考:李煜的“愁”有哪些?

 

往事之叹 亡国之恨

 

离家之痛 思乡之苦

 

3. 作者是如何表现“愁”的?作者是如何来写“愁”的?

 

①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花秋月,美景当前,谁人不爱,但作者为何偏偏诘问苍天“何时 了”呢?春花秋月何时了,春花最美,秋月最亮,春花秋月总是和最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 但一个被囚禁的亡国之君,要忍受无尽的屈辱,一年一度的春花秋月只是意味着这种屈辱生活的延续罢 了,这样的日子何时才是尽头呢?可见绝望悲苦之极。以乐景写哀情。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

 

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多少泪,断脸复横颐。

 

心事莫将和泪说,凤笙休向泪时吹,肠断更无疑。

 

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凤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

 

锦衣玉食,后宫佳丽,欢乐、自由,风花雪月,至尊的地位。

 

对比:春花秋月(景)永恒不变——往事知多少(情)短暂无常;实(现实)——虚(过去)。

 

往事之叹,感慨万千。

 

③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又东风”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又东风,点明他归宋后又过了一年,时光在不断流逝,与开头句照应。季节的变化引起他的无限感慨,感慨人的生命随着花谢月残而长逝不返,感慨复国之梦随着花开月圆而逐步破灭。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沈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 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④词中两次提到月的意象,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吗?

 

“月”意象的涵义:月的意象大致分为三类:望月思乡;望月怀人;望月感怀。

 

月积淀着词人敏锐的时间意识和绵绵无穷的怅恨,包含着物是人非沧桑巨变的哀痛。

 

对比:小楼东风(景)永恒不变——故国不堪回首(情)短暂无常;实(现实)——虚(过去)。

 

亡国之痛,悲愁满胸。

 

⑤雕栏玉砌应改犹在只是朱颜改,改变的只是“朱颜”吗?

 

朱颜:日渐衰老,不复当年的神韵风采。

 

地位:一国之君为阶下之囚。

 

心情:尊荣显贵到忍辱蒙羞。

 

对比:雕栏玉砌在——朱颜改。

 

物是人非,欲语泪流。

 

⑥问君能有几多愁赏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抒发了词人既深且重,难以遏止的愁绪。

 

以春水来比喻愁绪,既巧妙地呼应了“春 花”“东风”等点明季节的词语,又把抽象的愁绪形象化了。

 

境界阔大,既写出了愁绪的汹涌浩荡,奔流不息,又写出了愁绪连绵不绝、无尽无休。

 

结句以设问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比喻,将愁思写得既引人深省,又形象概括。

 

4. 总结:

 

主题:亡国之恨,故国之思。

 

思路结构图:

 

 

何时了 又东风 应犹在 (宇宙之永恒不变)

 

知多少 不堪回首 朱颜改 (人生之短暂无常)

 

几多愁 一江春水…… (永恒与短暂达到统一)

 

三度对比,三问三答,隔句相承。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悲凉哀婉。

 

整首词用了虚实结合,情景交融,今昔对比以乐景写哀情,比喻,设问等艺术手法抒发了作为一位亡国之君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情感真挚。同时,这首词也 反映了所有充满愁思的人们共通的感情,因此具有的高度的概括性和代表性,这也正是这首词的杰出艺术成就所在。

 

四、巩固拓展 提升能力

 

愁是中国古典诗歌永恒的主题。成功写愁的名句,虽角度不同,但手法一样高超,都是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李白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这里的“愁”有长短。秦观有“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里的“愁”有粗细。李清照有“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愁”有轻重。贺铸“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连用三个比喻,不仅描摹出其闲愁之多,而且赋予愁纷纷扰扰,缠缠绵绵,没完没了的感觉,称得上是形神兼备。

 

在李煜词作中,写愁出神入化的句子比比皆是,都已成为千古绝唱,阅读李煜的下面的三首词,体会写愁的方法。

 

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清平乐·多少恨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三词写愁,如乱丝、如春草、如东逝水,从不同角度赋予愁具体形象,写出愁思的无穷无尽。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